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资讯 >
揭秘!一份1956年的档案,记载着北京下水道的故事

时间:2023-06-27 13:16:20    来源:京报网

每年国际档案日,北京市档案馆都会新开放一批档案,今年该馆面向社会开放9个全宗共24398件档案。这些档案大部分形成于1949年至1991年,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北京的市政建设、轨道交通、经济、文化、教育等方面的发展。

新开放的档案背后都有哪些故事?以往哪类档案市民查档最多?近日,记者走进北京市档案馆,探寻档案中的京城大事小情。

新开放档案背后——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细解北京城“水”发展史

新开放的档案折射出城市现代化的进程,其中不少与“水”有关。北京城的下水道是怎样建起来的?一份北京市上下水道工程局的档案记载了1956年北京市下水道的基本情况,不仅细解了当时的管网现状,还提出了下水道建设中的问题。

这份泛黄的档案中,略微模糊的字迹为我们描绘了当时北京下水道的发展史:为适应首都建设发展的需要,从1949到1954年,市政府在市民的热情协助下,除修复了287公里的旧下水道外,共计修建了243公里的新下水道,是民国时期修建下水道的60倍。档案中写道:“由于进行了巨大的下水道建设,北京的排水系统已初具规模,因而改进了环境,痢疾、霍乱、伤寒等流行病发病率已大为降低,北京已成为一个可爱的城市了。”

北京市下水道基本情况

细读档案,还能发现当时建设下水道遇到的一些困难。截至1954年底北京地下水道总长度530公里,所承担的受水面积约为全市总面积的30%左右,其中市郊部分约为20%,说明当时北京下水道设施虽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,但还不能满足市郊建设发展的需要;另外,由于北京地势平坦,地下水道一般覆土很深,容易遭遇地下水流动形成的流沙,当时,北京正在向苏联等国家学习先进经验技术。

城市建设“让步”文物保护

当城市建设与文物古迹保护发生“冲突”,该如何取舍?此次新开放的档案中,还有2326件北京市文物局1955年至1987年的档案,从一批文物修缮规划、考古发掘工作文件中,可以寻得答案。

1979年11月,当时的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向北京市政府提交了一份“关于对五塔寺、白塔寺、大钟寺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整修及开放问题的报告”,提出要回应市民呼吁,满足大家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,分别在五塔寺、白塔寺、大钟寺、西黄寺、大觉寺五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立文物保管所,对五处文物进行修缮并尽早开放。

档案中详细列出了每一处文保单位的展出内容。例如,五塔寺又名“真觉寺”,以建成于明成化九年(1473年)的金刚宝座塔而闻名,除了对外展出这组石塔外,还计划在院内建起碑廊,集中展示新中国成立以来发掘出土的碑刻文物。白塔寺计划展出当时修缮过程中从塔内清理出来的一批珍贵文物。大觉寺的定位则是“游览胜地”,院内生存了300多年的玉兰花和1000多年的银杏树颇为珍贵。

当时,五处文保单位均存在腾退问题,有住户或使用单位亟需搬迁。具体该如何处理?档案中也给出了答案。其中,五塔寺由园林局所属西郊动物园的绿化班使用,还搬进了几户住家,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在报告中写道:“均请责成园林局动员迁出,并由该局和动物园负责安置”。白塔寺周边当时居住着很多居民,为解决开放和游览业务用房,报告中提出“请西城区房管局将43户居民迁出”。大钟寺则被3家单位占用,前院由“第二食品厂”占用,后院由市文物商店占用殿堂,另外院内山门附近寺庙基址上也建起了一家厂房;另外,西黄寺、大觉寺也分别被不同的单位借用或租用,为了配合文物保护工作,相关单位都要逐步迁出。

如今,这五处文保单位已经成为市民和各地游客领略京城文化的“打卡地”,不断丰富展陈,举办各类文化活动,展现着古都北京新韵。

博物馆筹建细节公开

1974年至1975年,丰台区大葆台西汉墓遗址被发掘。为适应旅游业发展,1979年,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开始筹建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。此次开放的一件档案就记载了该博物馆的筹建细节。

当时,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在博物馆筹建请示报告中写道:丰台区大葆台西汉墓虽曾在早期被盗,但仍发掘出土了数百件有价值的文物,最为珍贵的是“黄肠题凑”这种在西汉只有天子或诸侯王才能享用的木结构的墓葬形制,“这种形制的墓葬,过去只见过文献记载,未见过实物。现存彩绘车马坑也是不多见的。”1979年11月,该博物馆基建工程即将施工,开办费及日常经费由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安排,这份报告中还详细列出了博物馆的人员配置,包括正副馆长各一人、业务干部两人、保卫干部两人、财会及行政事务干部两人、讲解员三人等。

北京市文物事业管理局关于筹建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的请示报告

1983年12月1日,这座新的考古遗址博物馆在大葆台西汉墓遗址1号墓上建成,并对外开放。岁月更迭,大葆台西汉墓博物馆也将迎来“更新”。2021年,该遗址入选“百年百大考古发现”,这里是新中国发现的第一座“黄肠题凑”葬制的西汉诸侯王墓,也是北京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、等级最高、保存最完整的汉代墓葬,对研究汉代丧葬制度和汉代历史具有重要价值。为加强大葆台西汉墓遗址保护,2022年底,大葆台西汉博物馆改建工程启动,预计2024年建成。扩建后博物馆建筑面积将达到7600平方米,其中地上面积3480平方米,地下面积4120平方米,设计团队遵循遗址保护“最小干预”、精妙呈现“黄肠题凑”的原则,给观众带来更好的体验感,新馆建成后将成为北京地区汉代文物的收藏、保护中心,北京地区汉代幽燕文化的研究、交流中心。

老百姓最关注哪些档案——

婚姻登记档案查阅最多

今年,北京市档案馆与16家区级档案馆在已有婚姻登记、知青上山下乡、知青返城、知青子女入户、招工、调动等门类基础上,新增了复转军人、独生子女两类民生档案,可实现跨馆查阅、异地出证。这些民生档案综合利用的现状如何?哪类档案市民查阅最多?都用于什么地方?市档案馆利用处副处长李嵋介绍,最近两年,到市档案馆查阅婚姻登记档案的市民占比最多,特别是小客车摇号开始以家庭为单位后,来查档的市民就更多了,“每年5月份配置新能源指标,6月、12月配置普通指标,临近这几个时间节点,来馆查阅利用婚姻登记档案是最多的。”

前不久,市民刘女士就因为要申请小客车摇号,来到市档案馆查阅婚姻登记档案。“我自己摇了好多年的普通指标,一直没摇上,今年和爱人一起以家庭为单位申请了新能源指标摇号,没想到就摇上了。”刘女士说,在审核申请信息时,夫妻俩遇着一件“尴尬事”——因为两人是在2000年之前结的婚,结婚证上的身份证号还是15位的“老号码”,和现在18位的身份证号不匹配。“我当时还想,这不麻烦了,还得重新领一个结婚证?”她又电话咨询了民政局,得到的建议是,可以去结婚登记时所在的区档案馆查阅档案,开一份证明。这又让她犯了难:“当年我们是在朝阳区三里屯街道领的结婚证,离朝阳区档案馆倒是不远,现在早就搬走了,来回路程加上查档、开证明,恐怕就得花上大半天时间。”

在朋友的推荐下,刘女士的顾虑也解决了。“原来到市档案馆,就可以实现跨馆查阅利用档案。”她说,自己提前一天约好了档案查询时间,“第二天到市档案馆,工作人员用电脑就能直接查到档案信息,结婚证明、婚检证明全都有,5分钟就能帮我复印好。”有了证明,刘女士家的小客车指标申请终于批下来了。

“老毕业生”来找报到证

“您好,我想查一下1986年的毕业生档案。”上个星期,樊羽生来到市档案馆的档案查阅大厅,明年就要退休的他,前不久刚接到单位人事处通知,需要他补交一份“毕业生报到证明”。

原来,市档案馆还收藏了1995年之前教育部门留存的毕业生分配名册,记录了每年高校毕业时交给教育部门的毕业生分配名单,一些1995年之前毕业的“老毕业生”会来档案馆,调取当年的档案,解决退休认定工龄、补齐人事档案信息等问题。

“毕业那会儿没把报到证当回事儿,马上要面临退休问题了,才想起解决。”樊羽生说,自己是1986年从北京联合大学自动化工程学院毕业的,分配到了北京静电设备厂,当时的单位都不在了,想再找档案资料比较困难,“刚接到人事处通知的时候,自己真是犯了难,问老同事、老同学,多方打听才知道市档案馆可以查毕业生档案。”

查档的过程也很顺利,出示身份证、提供毕业信息,查阅档案、开具证明,整个过程不到30分钟。“档案馆的工作人员特别热心负责,帮我解决了退休的‘大事’。拿着毕业证明,补齐了档案,我的心就算踏实了。”樊羽生笑着说。

现在,市档案馆还推出了档案“掌上查”服务。公众可以使用手机实名登录“京通”小程序,点击“档案查询”进入北京市档案移动服务平台,动动手指,即可实现掌上查档、留言咨询、查档预约、信息展示发布等功能。

(原标题:揭秘!一份1956年的档案,记载着北京下水道的故事)

来源: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李祺瑶

流程编辑:u027

版权声明:文本版权归京报集团所有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或改编。

标签:

热门推荐

X 关闭

X 关闭